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有一個被當?shù)厝私?ldquo;兩彈城”的地方,也就是“兩彈一星”國防科技科普基地。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卻是我國最神秘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是我國繼青海之后第二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指揮中心。

1969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從青海搬遷至此,到1992年遷至綿陽科技城。在這23年中,這里先后組織了29次核試驗的實施,完成了原子彈、氫彈的武器化與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關等。在受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9位先后在這里工作生活過。
今天我們就帶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的地方。走進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這些鐫刻在新中國“兩彈一星”探索歷程里熠熠生輝的科學家們曾經的工作與生活過的地方。

走進“兩彈城”,正大門的門柱上刻著幾行詩句:“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后,二代輕舟已過橋。”這是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試驗取得成功后,時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鄧稼先滿懷豪情寫下的詩句。時隔半個多世紀,我們仍能從詩句中感受到其豪邁與驕傲。

再往里走,一條條標語、一幅幅老照片、一排排梧桐樹,保存完好的辦公樓、模型廳、情報中心、將軍樓、王淦昌舊居、鄧稼先舊居、兩彈歷程館、防空洞等眾多建筑,讓我們再次撥開時間的塵?;氐皆浀臍q月。


大院里,曾經神秘的紅磚樓房,已改建成了兩彈歷程館,向人們展現(xiàn)中國核彈武器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在展廳右側的兩朵“蘑菇云”,這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爆炸時的場景模型,在“兩朵云”的正前方,擺放著一顆型號為A2923、型號為H639-23的原子彈、氫彈模型。這兩個看似普通的“彈頭”所蘊含的卻是無數(shù)科研人員的艱苦探索和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接下來,我們來到鄧稼先故居,屋里一臺手搖式計算機讓人挪不開腳……你也許還沒見過甚至沒聽過手搖式計算機,它作為工具已經被淘汰,少部分作為工業(yè)古董進了博物館和個人收藏。但是在計算機還未普及的年代,手搖計算機是幫助人們從事相對復雜運算的必要工具。

用它運算一組核彈科研數(shù)據(jù),大約需要半年時間,而運用當今先進的計算機運算同樣的數(shù)據(jù),只需一小時即可完成,雖不可與現(xiàn)在的高配置計算機同日而語,但當時的科學家們仍然用手搖計算機對原子彈爆炸時的物理過程進行了九次模擬計算和分析,完成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邁出中國獨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出了鄧稼先的故居,旁邊還有用防空洞改造而成的三防教育體驗館,還有院部機關情報中心……


這些紅磚青瓦穿越半個多世紀的光陰為我們講述著曾經的那段隱秘歲月里中國科學家們的默默無聞的光輝歲月。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他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并心懷感恩。